【鄭家鐘-觀念平台】社會企業體現如何真正關心人?

編輯室名家觀點

社會企業體現如何真正關心人

看完學賢的大愛台專訪,很有感受。基本的原理,說清楚了,接下去,如何能夠成功?也需要一個 ecosystem,這一點當是我們需要集思廣益的。誠如馮政委所說,不是所有社福團體都適合推動社會企業,也不是所有只要起心動念是利他的,都能夠成為社會企業。

公益慈善,企業社會責任,社會企業,都有利他的起心動念。

公益慈善能夠自己站起來,也是永續,即使它必須自營業務或接受捐款,但其模式有社會信用,還是可以穫得資金,不一定非要在獲利的前提。企業的社會責任,是屬於事後的回饋,就是我成功獲取報酬,滿足股東的付託,再將部份獲利用於公益,也是很好的途徑,比較容易操作,因為它可能是上市公司,股東是大量個人,它不是家族企業,因此透過CSR的實踐,可以更平衡市場回報與利他助人,也很重要,事實上像香港的Social venture fund(SVhk),這個專門投資社企的基金,其資金來源極大比例是來自企業CSR program的捐款。

至於創立社會企業,它以永續的商業模式,為解決社會問題而努力,當然是更高型式的利他模式,可是它也有很多限制,最好不要有太過複雜的組織結構,股東成分,資金運用也不宜做太多槓桿理財,業外收入比例太大也容易侵蝕原有的利他動機。有些時候還不如好好做生意,再提撥盈餘捐助像SVhk那樣的社企投資基金呢! 至於社福團體,則可以覆蓋沒有營利模式,或經營者不適合從事商業的公益領域,像宗教團體,或教育團體辦的公益,可能只有一部份適合商業營運,或甚至如緊急救援偏鄉弱勢或傷殘失能的扶持工作,可能根本不能社企化,這時企業就可以長期贊助方案進行,以完善社會照護系統。

因此,最好的方式是要妥善連結三個領域,有分工,也互相幫忙,這樣的生態系統需要建立。

有一點,很特別的是,注意社會企業也可能有排擠效應,因為它接受很多免費或便宜的社會資源,如果它還是做傳統的生意,那麼,就排擠到個人經營的一般企業,因此,除了起心動念之外,還要看社企的事業模式是否創新,是否有效解決資本主義自利動機下的不足,是否能有利於就業的擴大與社會問題的解決?

因此,除了融資借貸模式的創新(基本上窮人銀行有點像有中央管理的合會,或信用合作社,這個早期台灣也存在過,只不過,輔導員的體系是由農會系統擔任,有四健會等組織在教育窮農民如何翻身),之外,還必須要適合國情的當代輔導員制度,更需要在融資管道上考慮群眾募資、網路小貸與微型貸款的補充性金融(這些在中國可說是解決了幾千萬小農小商的創業,馬雲的貢獻很大,而且未來會更有顛覆性的融資平台出現,如餘額寶與創新融資,如娛樂寶的出現),及如何創新市場空間,讓社企有發展的環境。

學賢提到的重點叫 : [真正關心人],這是尤努斯系統思維的核心主張。因為真正關心人,尤努斯直指家庭婦女這個客群加以破題,除了提高婦女地位外,他藉由每週派人下鄉收利息這個簡單動作,同時完成三件事 : 一、降低還款風險,二、養成儲蓄習慣,三、關心對方的困難適時援助。

沒有這樣,是不能幫到位的。

因為關心弱者,他要建立弱勢的自信,就會用五人聯合討論,做為最小社企單元建置,有了夥伴關係,透過這個簡單動作,同時達成三個目的 : 一、三個臭皮匠勝過諸葛亮,完善決策機制,互相監督,二、彼此打氣,鼓舞,you are not alone! 避免因為一時挫折而放棄,深諳人性也是重要的關心人的前提。三、形成網絡,跟據六向度理論,每個人連結只要超過六個人,理論上六個人就可以連結到所有利害關係人,包括消費、投資、通路,都會有關係可以連結,降低經營市場的進入障礙。

個人覺得,這些一個簡單動作同時發揮三個以上關心人的功效,才是窮人銀行經營奧秘的真相,別只看他99%的還款率,與94%的資金來源是借款人的存款這個驚人的績效(這意味著窮人銀行其實是窮人的互助會)。這是結果,但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就是用非常簡單的動作,非常有智慧的建立關心人的良性循環!

要能發展出尤努盺窮人銀行及社會企業模式,成功絕對不是偶然的,要真正對人有幫助,方式很多,但推動社會企業,則要求更多,第一先要起心動念不含雜質,有了雜質,就會變質。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甚麼叫做 : [真正關心人]。

要關心到人,必須動作簡單,但功效多層次,這是功力,也是眉角,沒有這樣有智慧的設計,要有高成功率是不可能的。

最後,也許最重要的是,如何保持不斷創新,優化與繁衍能量? 這不只是單一模式能否永續這樣簡單。講永續,如果靜態解讀,就是我有一個成功模式愈做愈強,愈做愈大,成為老化,龐然大物而永續的運轉,這樣絕對會會產生有害物質,破壞生態,這種永續是不靠譜的。生物不是這樣進化的,企業也是。

永續是要不斷創新,不斷優化,與橫向繁衍的!

其一,社企以創新起家,就要不斷適應需求變化創新,要有這樣的內建基因,永續才有意義。因為社會需要會位移,同樣是創造就業,到底是弱勢就業?銀髮就業?還是銀青共同創業?創甚麼業?是必須不斷調頻的,以期有效解決社會問題。

其二,社企本身需要不斷優化才是真正關心人,人要進步才有生命的價值,人的優化體現的是全方位的利他,讓參與的每個人都生命提升,這樣的環境需要社企本身創造優化的能力。

第三,企業如果成功要能繁殖擴散,不能單一量體太大,形成強勢物種,限制族群的多元化,因此要透過複製小型企業的方式,保持社企的不斷擴大事業單位,克制自身規模的擴大,才能激發多元而互補的價值。

這也是當前我們思考社會企業必須牢牢謹守的思路。

總之,愈往實作方式探索,我們就愈需要在本質上有更深的看到,原來,真正關心人,才能激發真正的智慧,有善良的動機只是前提,並非對人有幫助的保證。

 

工商時報(2014.11.23).鄭家鐘.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