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視界】社企,自主決策因應問題而生

編輯室名家觀點

社企,自主決策因應問題而生

問關心社會事務的人,社會企業是什麼?多數的人都知道是一些組織,包括非公司登記的法人組織,用企業經營的方法解決社會問題。

不論各國的文字定義如何,這個充滿理想的描述不脫兩個重點:「社會問題」與「企業方法」。我們不妨再進一步思考,社會企業可以解決什麼社會問題?可以使用現代企業慣用的經營方法嗎?

在研究社會企業時,會請教他們「你們在做什麼產業?關心什麼社會議題?」發現他們會關心任何讓他們心有不忍的問題。

從身心弱勢教育、就業,到社區小農產銷、農地或社區環境健康、資源節用與回收創價、新住民服務、單親與經濟弱勢家庭、偏遠社區文化資產與生活型態維護、家庭生活消費的安心與健康、國際社會間的公平貿易、貧窮家庭青少年課後陪伴…等,包括他不說、你不知道的社會大事與社區小事。

這有兩個重要啟發,第一、原來社會看到的大問題源自社區中的小問題;反過來說,如果社區中存在許許多多這些令人感動的小企業,就可以避免當前許多大問題的發生。

第二、學者最喜歡的學術分類,在社會企業「做甚麼產業」方面,是一籌莫展。因為他們是隨問題而生,哪裡有社會需求就可能激發這樣的機構或個人。

社會企業是因應社會問題而生,他們通常具備下述特性:在地組織、切身體驗問題、發自內心的行動者、人文導向的科技使用者、以在地立場審視外來助力、走自己的路不倚靠外部領導、秉持社區或環境共好的價值觀等。

這樣的創業家,有在地智慧與自主決策力,外部組織可以陪伴,但切記不要干擾他們。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有利社會企業生長與擴散的「生態系統」。這是一個環繞第一線社會企業之外,第二圈支持企業營運的支援系統,如社企人才、簡約設計技術、營運資金、銷售管道(市集、共同賣場),及第三圈最外圍的社會基礎建設,包括:消費者意識、人人都要有的社會責任觀(包括政府官僚)、小眾投資社企等。

社會大眾,則只要做到用消費改變社會,就是對社會最好的貢獻了。

聯合報(2014.07.14).胡哲生.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秘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