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企視界】社會企業找回合作精神

編輯室名家觀點

社會企業找回合作精神

上篇舉了烏龜塔的荒謬故事。其實我更認為社會企業根本就該是為現有企業、非營利組織和政府部門提供「萬物論(Theory of every thing)」的意義。

社會科學領域特別需要「萬物論」的企圖,這點老早就有像涂爾幹及馬克思這類學者的提醒。因為社會做為一個「分工合作」的實體,可惜人類有個共通的習性,本來分工和合作是同一件事,但人們常在分工之後卻忘了合作。導致,分工甚至也沒了分工的意義,這就是常見的「本位」思考。

就拿企業理論的基礎經濟學來說,市場經濟的源頭是亞當斯密的國富論,國富論的立論基礎是社會只要「分工合作」,就能提升生產力,提升生產力後多出的資源能力,就能為社會創造更豐富、更好的生活品質。而市場制度則是釋放每個人的動機和潛能的協調機制,所以市場是工具,分工合作是目的,更豐富、更美好的社會生活品質是意義。

可惜,後來的經濟學主流內容,卻將市場競爭當成目的,硬是強調分工、強調個體自利為重點,忘了合作。拿一個明顯的例子來說,最近翻閱中學教材其中有關經濟學部分,提到自由財與經濟財的區別,認為空氣和水是自由財,取得使用不必付出成本,經濟財才有資源有限使用必須付出代價問題。請大家冷靜想一下,這是不是典型的烏龜論?

如果空氣和水是自由財,那空氣、水汙染還是問題嗎?那氣候暖化、水資源匱乏還是問題嗎?

十五年前Lovins等人提出「自然資本主義」,建議提升自然資源生產力、生物激勵生產模式、回歸完整的生活品質提升商業模式和自然資本的再投資。說穿了,不過是提醒我們回到原來的問題,我們共處在一個自然環境中,要能永續共用它,就得「分工合作」,好好用它,與它和平共處,沒有什麼是「自由財」,你濫用了,就是濫用大家的自然資源,包括你自己;你不濫用、再投資它,大家就會有更好的自然環境,包括你自己!

在我看來,其實不需要什麼「自然資本主義」,除非市場經濟堅持忘本,堅持「烏龜資本主義」,繼續教後輩「本位」思考!

聯合報(2015.02.09).周宗穎.輔仁大學商業管理學程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