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家鐘-觀念平台】世紀之病,交換系統的失衡

編輯室名家觀點

世紀之病,交換系統的失

當前世界經濟陷入一股莫名的低潮,不但資本市場低迷,而且貧窮問題往上漫延,中產階級向下滑坡,富者愈富無可避免,有識之士已經在質疑現有生產秩序與全球運籌使交換體系的掠奪性格更加明顯。

同時,台灣連環爆的食安危機與政府搖擺於軟弱與民粹之間,忽而過軟,忽而過硬的狀況,政治機器矯正作用也難以期望,到底咱們的民生,與世界的經濟出現甚麼問題?

我們實有必要重新來看待最基本的交換系統。必須承認,這世界上,有些人是非常不願意交換的,他只懂得要,絕不肯給,如果被迫給,也要給的愈少愈好,而如果他要,卻想要更多,這種人的交換系統很偏差,卻偏偏很普遍。

如果這種人去做事業,那因為是這樣的系統,必然會不擇手段降低成本(給的愈少愈好),更不擇手段提高價格(要的愈多愈好),但市場是有競爭的,為了好價錢,農產品就打生長素,噴農藥,加工品就加香精,用化學改善,這樣的交換系統,到極至,就忘記了生而為人的價值。現在涉及嚴重食安問題的大大小小企業,都是這種交換系統的結果。

相對的,有另外一種人,他的交換系統很不一樣,他的交換系統是:〔讓自己很可以〕,肯捨,以交換〔讓別人願意〕,可得。

這種人,想法是,為了別人好需要增加的成本他願意捨,為了自己的良心,即使口感不好,也不會添加有害物質,自己市場競爭力若因此變差也堅守底線,這種人做事業獲得大家的信任,讓人願意跟他換。現在像義美這種品牌,它的產品口感未必如他廠,利潤可能難以匹敵上述交換系統的競爭對手,但卻贏得更多人的長期支持,企業也得以永續,企業主受人尊敬。兩個系統的比較,其天壤之別,活脫脫在台灣上演。

市場經濟中,由於人的起心動念難以捉摸,必然同時存在這兩種人,前一種要的系統或許是經濟學指稱的看不見的手,想予以容忍的必要之惡,但是,企業交換系統不一樣,最後的歷史定位必然不同。稻盛和夫說,經營秘密無他,只是時時刻刻問自己:「到底,甚麼是自己生而為人的價值?」如果人的價值是付出,那要的系統就不是真正的價值!

這也是此次食安事件,企業經營者無論是否是食品業,都應該自問的問題。

我們看到台灣的年輕人,創辦了很多社會企業,如天空的院子,如BRlink他們願意從事社企,或振興社區,或協助兒童,他們選擇社企,就已經否定了第一個要多多給少少系統,而邁向捨多得少的系統。這是這個社會的療癒力量,我們很欣喜看到這股正向力量正在成長。

如果更多的創業者加入這個新型態的交換系統,而且更能善用所有商業世界的能力,讓社企即使在市場競爭下,仍能靠自己的能力賺到永續經營與持續擴大的盈餘,將證明是台灣未來既安全友善,可開心工作而充滿幸運的企業新系統,台灣大多數人是有愛心講良心的人,適合發展這樣的系統。

可是,令人值得省思的是,台灣的企業家,經理人都在學甚麼系統啊?大部份的西方企管課程,都在教「要」的本領,總是利潤要的很兇,成本砍到見骨的學問,真是「要」的學問,講給「要」的人聽。人各有志,各自努力也就成了人各有病,看看現在的食安事件,台灣企業主,經理人病得還不輕。

無妨人人試問自己,一生努力下來,到底要交換甚麼?人本就是生來換的。問題是你用哪種交換系統。此其一。

其次是,你的交換系統有多大?很多人是不會巧取豪奪去交換,但是,用捨多得少的系統,又不那麼願意,於是愈換愈少,終於停止交換。

這也不是辦法,發展社會企業,則是平衡的交換系統,運作跟一般企業一樣,而且要求更有競爭力,但它卻是用自己的付出去換取別人的願意,促成善的循環的交換系統。

我們能否改變世界?就看我們的這種交換系統有多大!台灣尤努斯中心日前在中央大學揭牌,展開社企與學校資源結合的新頁,而行政院亦標榜今年是社企元年,顯示,我們正處於改革交換系統的當口,讓我們一起努力擴大這個付出的交換系統,造出善的循環與永續發展的環境,也讓台灣經濟走出自己的亮麗前途!

工商時報(2014.10.31).鄭家鐘.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